I wish I could translate this to English for sharing... but too long. Well expressed by Zen Master Hong Wen Liang.

Update: translated some excerpts here - Excerpts from the Jewel Mirror Samadhi

Here is a compilation of articles by Zen Master Hong Wen Liang, who is very clear: https://app.box.com/s/ceb9i7wsk0lkfl2sjex97ai56l1k52pf 



http://tradewhat.blogspot.sg/2013/12/blog-post_11.html

《寶鏡三昧》洪老師講於金馬侖

寶鏡三昧歌拾唾
飯田禪師著〔日〕
少拙中譯
2005年11月金馬侖高原禪修
洪文亮老師指導和開示


這次向大家介紹寶鏡三昧歌,「歌」是指寫成文章或詩偈,「寶鏡三昧」即是阿嗕多羅三 邈三菩提。【寶鏡三昧歌】是洞山禪師所作,石頭希遷寫了【參同契】,這兩篇文章是姊妹品,這一篇比參同契說明更詳盡,但寫法相同。這一次的解釋是從日本的 飯田禪師翻譯過來的,上次講的參同契也是採用飯田禪師的解說。註解寶鏡三昧的文章很多,飯田禪師寫的這篇簡明扼要,另一篇是面山老師在八十六歲高齡所作, 因為時間有限,這次禪修我們只能講飯田禪師的這篇解說。這兩篇在曹洞宗的寺院中為早晚課必頌,可見其重要。

寶鏡三昧是牆壁瓦礫,是行住坐臥,是生死去來,是苦樂升沉。

『寶鏡三昧是牆壁瓦礫,是行住坐臥,是生死去來,是苦樂升沉』,這一句把重點都講完 了;牆壁也是,石頭也是,各位打噴嚏、走路、睡覺,一切行住坐臥皆是寶鏡三昧。那還有什麼可以講呢?我們最擔心的是生死去來,中陰生到哪裡去?有沒有六道 輪迴?有沒有地獄?有沒有淨土可以去?有沒有天堂可以上?這些生死去來的問題很重要,而其答案都可以以一句「寶鏡三昧」來解答。各位會覺得奇怪嗎?「苦樂 升沉」包括痛麻癢…這些都是,這表示不是特別有一個三昧,各位修了就可以進入,未修就不能進入;或是說有所成就的人才有寶鏡三昧,不是!不管是佛還是凡 夫,有情、無情、饅頭、鑽石、唱歌、走路…皆是,到底什麼意思?

以正眼看,全宇宙是一枚寶鏡三昧。因是一枚故,無能見與所見。

「正眼看」就是沒有糊里糊塗。我們往往是戴著有色眼鏡看東西,就覺得東西是紅色、綠 色、白色…「正眼看」就是沒有加一個偏差去看,整個宇宙是一枚寶鏡三昧。正因為整個宇宙是一副寶鏡三昧,所以當然行住坐臥、牆壁瓦礫、生死去來都是一副寶 鏡三昧。因為「一枚」就是「一副」,只是一副,「整個」就是「一副」的關係,沒有能見所見。整個身體都是你自己,有可能左腳是我,右腳不是我嗎?右腳看左 腳不是你,或左腳看右腳不是你,會這樣嗎?整個都是自己。你站出來外面一看的話,就分開了,既然整個都是,那能分嗎?不能分吧!水能分做這邊的水看那邊的 水嗎?整個水都是水。可以領略得出來嗎?

我們平常這樣看,你、我、他就分了,其實我看你、你看他,他和我及你通通是一個東 西,一枚寶鏡!這樣說我們就搞糊塗了,你是你,石頭是石頭,石頭不是我,那石頭和我怎麼是一個東西?你同意嗎?老虎現前了,老虎是我嗎?不是吧?老虎怎麼 是我?這在參同契中是「回戶」與「不回戶」的道理。「回互」是整個宇宙是一副寶鏡三昧,「不回互」是指對方是老虎,我是我,這是「不回互」。參同契強調的 是我們的世界,我們的念頭都認為老虎是在那邊要吃我,我要逃開等等…,各個獨立的,不回互。但是正眼看,原來整個都是一個法界、法性的顯現。那要怎麼樣契 合呢?用道理講了半天不如你一盤腿上坐,簡單講就是這樣,不是你覺得「啊!對了!」那是你的意識思維覺得對了。

若解會為鏡,則入地獄如矢。不見言,山河不在鏡中見,山河草木即鏡。

『若解會為鏡』假如你把他解釋為一面鏡子,那就『入地獄如矢』。你把他當作一面鏡子 解釋,是解釋哦,一解釋的話,你就把他當作是對像去解說,那當然奇怪了,一面鏡子照的當然是影子,這樣分開來的話就完全錯了。「入地獄如矢」就是馬上錯掉 了,不可以把他當作這樣去解釋。『不見言』是沒有聽說過嗎?『山河不在鏡中見,山河草木即鏡』,你聽到「全宇宙是一枚寶鏡三昧」,就把三昧當作是一副鏡 子,這樣就很容易錯掉了。所以他強調「山河草木不在鏡中見,山河草木就是鏡子」。千萬不要把你所看的、所覺受的當作是鏡中的影子,不可以這樣講,山河大地 本身都是鏡子,不是鏡中的影子。

虎關禪師曰,莫啟吾手其人如玉,莫啟吾足脫體現成,看取,看取。

虎關禪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不要多加一個,手腳一動就不是了,等於說在意識境界裡去 想這個道理的話就錯掉了,「當下就是圓成」,不需要動手腳,整個都是。所以各位看到的、聽到的,你千萬不要以為是大圓鏡智所現,有一面法界法性的鏡子所現 的,隨你的因緣果報不同而現出的影子,這樣解說就完全錯掉了。看到、聽到、摸到、想到的通通都是鏡子,包括你自己,整個都是鏡子!這點不要誤會了。

熱戀中之情侶,即使孤枕夜眠,猶若二人同衾,霧散山隱(日本短歌)。此歌自古難解,道也須臾不可離,夫妻元一體,獨眠不異兩人同寢,如此親蜜。誰敢愧對共枕情。

接著是取一首日本的短歌,熱戀中的情侶就算是一個人睡覺,如同和對方一起睡。『霧散 山隱』,霧散掉了,山就看不見了。此歌自古難解,霧散掉了,山怎麼反而看不見了?一個人睡覺等同於兩個人睡,到底是說什麼?飯田解釋說『道也須臾不可 離』,道一刻也不能離。你本身就是,你自己把他分開來,所以求道,你不知道自己本身就是道,你本身就是道的話,怎麼離?怎麼分開?當然是片刻不可離。『夫 妻元一體,獨眠不異兩人同寢,如此親蜜』,這表示我們自己或是外面的石頭瓦礫,通通都是寶鏡,因此是這樣親密。『誰敢愧對共枕情』是指難道說你不是道嗎?

霧是我見,看山時,山入眼,眼變山。

「霧散山隱」要特別注意,有了霧就看不清楚了,霧就是「我見」,我的想法、見解都 是。我們看東西、聽聲音,馬上有「我見」加進去,好像霧生起來一樣。『霧是我見,看山時,山入眼,眼變山』,看山時,山的影子進入眼睛,眼睛裡有山的影子 現在網膜裡,網膜上整個現山的影子,眼睛就是整個山。看到什麼,眼睛就變成所看的像。『能見所見雙泯』,對到了,還有能見所見嗎?我看到山、樹、雲、太 陽、月亮,看到時,眼睛就變成一朵雲或一座山,這上頭有沒有能見所見?有能見所見是你動個念頭:「我眼睛看到山」,你意識加進去了才有,當下都是影子,都 是像,眼變成花,眼變成麥克風,有沒有能見所見?能見所見是你去想他、講他,所以他說是「看山時,山入眼,眼變山」。

能見所見雙泯,本應解釋為相容,恐被誤解為二元之說,故曰山隱,此為隱之道理。

『能見所見雙泯,本應解釋為相容,恐被誤解為二元之說』。有一個能見的,有一個所見 的,有你和被你看見的山,兩個東西溶解在一起,很容易被誤解為二元,本來是兩個東西,後來變成是一個東西,融入了,不是這樣子。『故曰山隱,此為隱之道 理』,所謂「山隱」,眼睛對到山的時候,眼睛變成山,眼和山變成一個東西,能見所見沒有了。「山」是「我見」,你說「山」即是「我見」加進去了,思維一 動,我見有了,山和你就分開了。現在知道能見所見相容的關係,能見所見都是一張寶境的變化而已。
 

天地同根,萬物ㄧ體,最親者無過於一,故寶鏡三昧亦可說為大愛。

『天地同根,萬物一體,最親者無過於一』,還有比一更親密的嗎?不是「一」的話,就 有彼此相對關係了,所以寶鏡三昧也可以說是大愛。整個都是一張寶鏡本身在那裡動,不是寶鏡所現,所以這是大愛。如果沒有這樣,大愛生不起來的,你是你,我 是我,他是他,講了愛、慈悲,都是以我的立場講,我可以愛他一點,我可以同情他一點,那是你在施捨,大愛不是這樣,大愛不是從這裡來的。

只管打坐看,與公案打成一片看,必有不覺拍手大笑之時。

這個道理講了很難瞭解,所以他說『只管打坐看,與公案打成一片看』。飯田老師多少還 是受臨濟宗的影響,贊同參公案,不像擇木興道或是道元主張一直都是打坐,只是飯田是指參公案時與公案打成一片。那麼『必有不覺拍手大笑之時』,講了半天都 不必動腦筋了,只管打坐看。如同我們講鹹是什麼、甜是什麼,講了半天,一放入口中便知,所以只管打坐看。

寶鏡三昧實為洞山之作。關於作者古來眾說紛紜,恐過於穿鑿。蓋由於會元十三洞山章記有「師因曹山辭,遂囑曰,吾在雲巖先師處親印寶鏡三昧事究的要,今付於汝」。乃認此為雲巖之作,源自於藥山。

『寶鏡三昧的作者是洞山禪師,自古以來關於作者眾說紛紜,恐過於穿鑿』。原因是在會 元十三洞山章記裡有『師因曹山辭,遂囑曰,吾在雲巖先師處親印寶鏡三昧事究的要,今付於汝』。曹山是洞山的學生,離開的時候,洞山告訴曹山:「我在雲巖先 師那裡,親印了寶鏡三昧是究的要」。「是究的要」參禪最要緊的那個。「今付於汝」,現在付給你了。『乃認此為雲巖之作,源自於藥山』,因為看到這段文字, 很多人以為寶鏡三昧不是洞山寫的,而是雲巖之作,洞山把雲嚴給他的寶鏡三昧交給曹山,而雲嚴是從藥山那裡一路傳過來的,此為後人的誤會罷了。

蓋此處所謂寶鏡三昧非為書名,而是直指的的相承,「箇」之正法眼藏,或為「師資相契」之意。

【寶鏡三昧】並非書名,這點要特別注意。釋尊拈花,迦葉尊者抬頭一看,對到了,破顏 一笑,傳過去了,這是寶鏡三昧。所以寶鏡三昧並非如武術家傳的密笈,也不是什麼奧秘。而是直指滴滴相承,就是要把這個東西傳下來。能夠用文字寫嗎?文字寫 的只是代號,不是它本身。『箇之正法眼藏』,「箇」包含的意思很多,有人用「麻三斤」、「庭前柏樹子」、喝、棒…等等,釋尊是用「拈花一笑」。『或為師資 相契之意』,一對到,相契了,那是寶鏡三昧。這個有了就對了,不管你叫他舌頭或是鼻子、耳朵、舌頭都可以。

晦然稱此書為寶鏡三昧歌,傳燈也加歌字以示分別。此歌確為洞山大師將佛祖密付之三昧,筆之成文,願不分真俗,皆得以傳誦證入佛道。

晦然禪師說此書為寶鏡三昧歌,傳燈禪師也加一個「歌」字以示分別,這首歌確為洞山大 師將佛祖密付的三昧「筆之成文」,寫成文章的。他希望不分僧俗,無論是在家出家都能傳頌這一首歌而證入佛道,單靠傳頌就可以幫你忙,得到釋尊真正希望你做 到的,不是叫你理解背頌,注意是「證入」。

不然「五位」之作者(洞山)亦必失其所據。面山之吹唱,痛批世謬,學人不妨參閱。

五位是正中偏、偏中正、正中來、偏中至、兼中到,這是洞山禪師最有名的五位君臣,他 的根據即是寶鏡三昧,由此可見如果寶鏡三昧不是洞山寫的,那五位君臣是怎麼來的?另一篇面山禪師的吹唱,痛批世謬,糾正世人誤傳的認為此篇是由藥山傳到雲 嚴再傳給洞山,洞山再交給曹山是錯誤的,他說的很詳細,大家不妨參考。

此歌與參同契和韻,將之綿密佈演。文中意旨廣略稍異,仍沿用虞語之韻,然知音者幾稀。若先讀參同契,再讀此書,自然會發現兩書虛靈相通。

『此歌與參同契和韻』,這首歌和參同契是合韻而成,連押韻都相同。『將之綿密佈演。 文中意旨廣略稍異』,只是比參同契說明的更加綿密仔細,說明稍有不同而已,其實兩篇要旨皆為佛要傳的滴滴大意。所以參同契中的第一句「竺土大僊心」就是 「寶鏡三昧」,就是釋尊傳的「涅盤妙心」,亦即達摩傳的「面壁打坐」;文字不同,表現不同,都是指「箇」。「箇」如果容易講的話,明說就好了,這個「箇」 不能用文字講,難以描寫,也無法用感情、感覺加以意會「哦!對了!豁然開朗。」那是覺受。所以說它難,很難!但也不難,因為當下你本身即是,只是自己總不 肯承當!那如果肯了之後就沒事了嗎?

如果肯了,但是認為自己對的那一唸放不掉,自肯的毛病上來,掉進悟病,此悟病最難除。但是讓你「覺得對了」的經驗一定要親驗沒有親自經驗那不算,但是這個經驗太美妙、太高興了,過去的習氣又上來抓住不放。所以自肯還是毛病,我們講「真常之毛病」。

這一篇仍沿用「虞語之韻」,用的韻為虞國的韻。『知音者幾希』,知道的人太少了。瞭 解是必須的,修行方向才不會錯,但瞭解不是充分的,不是瞭解了就代表你是對的。『若先讀參同契,再讀此書,自然會發現兩書虛靈相通』,希望大家把此次講解 的寶鏡三昧歌和上次講的參同契對照著讀,自然會發現兩書是相通的,相通在何處?

忘己時無非己,視宇宙為一枚鏡,則事事物物無一非鏡,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。

他用一句話說明『忘己時無非己』,忘己的時候無非通通都是己,自己沒有忘掉,就有 你、他、有情、無情就分了。己是妄想建立起來的,「我是我」的那個念一直在,我在聽,我在修道..那個我要忘掉!忘掉就不能做事嗎?忘掉就不能生活嗎?還 是一樣喝茶,還是一樣呼吸、心跳,還是一樣思想!不要把思想當作是自己就對了。思緒、思潮來了,想要止也止不住,因為它不屬於你呀!『忘己時無非己』這是 出自曾肇法師寫的「聖人無己無非己」,石頭希遷就是讀到此句,有感而寫成參同契。

忘己的時候沒有一個不是自己,這不是聽過去就算了,你親自反照一下自己看,有沒有體 會出一點味道?就算有一點,也是一下子就過去了,剎那又回到那個我,這就是習氣的力量很強。這個習氣你用道理想的,想不出來;用拜的,拜不出來,怎麼辦? 只管打坐!佛傳的,一上坐,擺在那裡,整個宇宙就是你,你就是整個宇宙,當下現前!以凡夫的身,馬上能夠證成聖體,只有這個方法。不易凡身,頓成聖體。因 為你本來就是一張寶鏡三昧,擺在那裡就是一張寶鏡。不要坐在那裡又搞自己的事,想要成佛,想要把煩惱去掉,想著要打通任都二脈…那就冤枉了!

『視宇宙為一枚鏡,事事物物無一非鏡』,這要徹底在打坐時證驗。本來是這個樣子,你不要想歪就對了。『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』思想來有什麼關係?思想也是法界的動,念頭來、念頭去或是心理想到的都是「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」誰說打坐的時候念頭來、念頭去就不好?誰說的

能照是鏡,所照亦鏡,無他無自,莫能憎愛,元是一空。

『能照是鏡,所照亦鏡』,能照的是鏡子,所照的也是鏡子,重點來了!這叫做「忘己時 無非己」,說法不同,意義一樣。『無他無自』沒有自己也沒有他,這東西弄錯了就變成假平等。不回互是獨立,我和你不同,我和石頭不同,這是不回互,這個弄 不清楚的話,結果把回互也誤會了,誤會變成假平等。真的獨立弄不清楚,就以為通通一樣,結果就變成假平等、假的回互。這樣的話,你的錢都是我的,無自無他 嘛,你的東西我通通搶過來,因為你的就是我的,我的東西當然不是你的。這就是我們意識分別很難弄清楚回互與不回互,獨立又平等同時存在,你怎麼說呢?各個 不一樣,但是各個相同,同時成立嗎?我們用腦子想,怎麼想也想不通,其實原來各個都是這樣子,我們搞不清楚。這一道最難打通了,打通的最好方法還是多多盤 腿比較好,因為盤腿是回互與不回互同時現。兩個同時現?你不要用腦筋想獨立的就獨立,不能平等;平等了就不能獨立,這是廢話,自圓其說的。你上坐盤腿,讓 六根自在,這時說回互與不回互都是多餘的,閒話。

『無他無自的關係,莫能憎愛』,沒有自、沒有他,還能愛還能恨嗎?但是千萬不要又掉 入假平等、假的回互去了。徹底的不回互才能徹底的回互,不能徹底不回戶的話,你能回互嗎?不能嘛!好比房屋的基石和柱子,各安其位,各顯其用,各個盡其本 分才能變成一個屋子。如果柱子不像柱子,地基不像地基,你能完成一個房子嗎?不能!各個要盡其本分,你才能完成一個房子,所以「不回互」徹底了,才能完成 「回戶」的樣子。『莫能憎愛,元是一空』請看信心銘的解說。

忽焉在前,剎時在後,初如處女,終如脫兔。始為巨賈,極盡奢侈,終致零落,在巷間行乞而不知恥。

『忽焉在前,剎時在後,初如處女,終如脫兔。始為巨賈,極盡奢侈,終致零落,在巷間行乞而不知恥』,都是指無窮無限的變換多端,都是空,指無限的那個能變的東西在變,整個是一副寶鏡在那裡動。有時一下子富貴,沒有過一年半年又變成叫化子了,這整個是一張寶鏡在那裡顯。
 
要能隨所為主,轉處實能幽。寶鏡為己,己為寶鏡。寶是萬能自在之義,寶鏡為喻,三昧為法


『要能隨處為主,轉處實能幽』,安分在自己的本分上就是「實能幽」,徹底的不回互才 能「轉處實能幽」。『寶鏡為己,己為寶鏡』,所以不要分做我是寶鏡或是我是寶鏡裡現出來的影子,不對!寶鏡本身就是你,你就是寶鏡,那鏡子上頭有很多的變 化,通通是你自己,無非己嘛!『寶是萬能自在之義,寶鏡為喻,三昧為法』,寶鏡三昧這首歌用寶鏡和三昧勉強分為兩段的話,寶鏡是比方,三昧是法,三昧是正 受,正受是什麼?沒有自我的意見加進去,沒有莫名其妙的邪見、偏見加進去,三昧就是正受。好了,講了這麼多道理,那實際的用功是什麼?

三昧即正受,老實承受與緣合一而忘己。

『老實承受與緣合一而忘己』,只有這一句,大家要記住。寶鏡是比方,三昧是正法,無 己非己…這些是道理,實際上呢?各位現在坐在那裡聽我上課,你的緣是什麼?你聽到我說的內容,腦筋因此在動,在思考、判斷,這都是緣,你有沒有和緣合一? 無時無刻都在動腦筋,我聽到你在講,講的好、講的不好,馬上有一個跑出來在那裡動,合一了嗎?沒有!那合一的人是不知道你在講什麼嗎?沒有意見嗎?或是糊 塗了嗎?這是合一嗎?聽到後在上面動腦筋在思量,你要知道「思量本身究竟是不思量」。「我」在想,那個「我」不要插進去就對了,沒有「我」插進去,你就不 能分別我在講什麼嗎?所以「妄想畢竟是法性」,懂嗎?你說與緣合一,難道你就變成聲音,所以只有聲音在響,聽到的內容,什麼都都不懂?佛、大禪師不是教你 這樣。

把一個澈悟的禪師的牙齒拔掉,但是不上麻藥,認為不痛才是與緣合一,合不合道理?很 多人認為修行是這樣,我修行很到家,所以我拔牙都不上麻醉,真的嗎?就是忍也是「你」在忍,是忍的功夫好。「與緣合一」是「痛就是痛」,會大叫,怎麼不 痛?就是不想痛還是會痛。釋迦牟尼佛拔牙齒不上麻醉,可以不痛嗎?不痛才怪呢!
「老實承受與緣合一而忘己」,這並不是說你覺受都沒有了,思想都不動了,不曉得你在說什麼,不是這樣。清楚你在說什麼,但是上頭沒有一個分別的叫作「我」的妄念,沒有!只是這樣而已,所以「思想本身究竟不是妄想」。所以永嘉禪師【證道歌】裡有「無明實在是佛性」。

最要緊是時時刻刻「老實承受與緣合一而忘己」,能一直不偏離這個就是悟後起修。並不 是澈悟後就絕對不會跑掉、偏離,因此隨隨便變都可以,不是這樣,處處時時「與緣合一而忘己」都不偏離就對了。弄清楚自己就是寶鏡,就是悟了,悟後還要修行 嗎?「修行沒有終止」,這就是曹洞宗最難使人瞭解的地方,使得學人轉學跑到臨濟宗或是淨土宗那裡去。「悟沒有開始,修行沒有終了」一聽就受不了!修行沒有 終止?那我要悟作什麼?我以為悟了就沒有事了,還要一直修行下去?悟沒有開始?那我就不要悟了,本來就是悟嘛。一下子就搞糊塗了,用思想去想佛講的正法, 佛傳的真正的東西,要命呀!
 

死時坦然死,絕無延生之念,故解脫安樂。另有譯為「不受」,因受無受者故。何以如此?甜瓜徹蒂甜,苦瓜連根苦。

他用另一個說法來說明「與緣合一」,『死時坦然死,絕無延生之念,故解脫安樂』。臨終死的時候坦然死,這個時候絕沒有延生之念,想多活一天也好,多活兩天也好,這樣的話就苦了。這是與緣合一的道理,所以解脫安樂。
還有一個三昧翻譯成「不受」,因為沒有受與受者,寶鏡嘛!能受所受沒有的關係,所以 叫不受。三昧正受有時翻譯成不受,何以如此?『甜瓜徹蒂甜,苦瓜連根苦』,這上頭有沒有道理?苦瓜吃下去的時候,根也苦,葉子也苦;甜瓜整個都是甜,哪有 這裡甜,那裡不甜?或是這裡甜多一點,那裡甜少一點?有這事嗎?這是什麼意思?沒有能所的意思。本來沒有能所,為什麼?因為都是一枚寶鏡。

大家剛才聽到鐘響了,下課了,平常我們都是「我自己聽到鐘響」,有沒有分開來?有沒 有一枚寶鏡?不是嘛!處處都是分開來。我是我,鐘響是鐘響,這是不回互。因為徹底的不回互,所以是回互。聲音在我這裡響,還是在那邊響?我這邊沒有響,聽 不見;如果只有我這邊響,那就不要鐘也可以響,我想要響就響就好了,不行!一定要鐘動才行,大家動起來才有,有緣才有。

比方講,我在這裏照鏡子,鏡子上有沒有我的影子?有啊!如果沒有我,鏡子上有沒有顯 出我的影子?沒有!一定要有鏡子,也要有我。也許有人說拿鏡子的人把這個影子照出來的,那叫拿鏡子的人走開,鏡子擺在那裡就好了,行嗎?不是拿鏡子的人把 影子照出來的,那麼是虛空把影子照出來嗎?那影子是誰照的?不是鏡子照,也不是中間的虛空照,也不是拿鏡子的人照,但是,沒有我不行,沒有鏡子也不行,沒 有空間也不行。沒有這些東西,就沒有影子,那這個影子是從哪裡來的?你看,鏡子和我是獨立的,但是這個影子呢?不回互有影子嗎?沒有影子。像這樣用頭腦去 理解的話是這樣子,那麼實際的情況還是希望大家多多盤腿,盤腿放鬆六根,六根讓它放鬆,就是回到自然的規律。「哦!這是自然的規律…」,你不要又加進了自 己的意見了。擺在那裡,思想動來動去也不是你動的,也不是你趕走它,你不趕它,它也走掉啊。念頭動的時候,你不要再加一個「我在想」就好了嘛!飯田禪師整 個序言講了半天就是一個重點:整個都是一個寶鏡三昧在顯,上頭沒有你、我、她,實際的生活怎麼相應?就是和你所看到、所聽到、所接觸到的情景、情況合一, 「與緣合一」這是實際生活用功很好的方法。
0 Responses